一是助推司法服务便民化。印发《关于设立社区法官工作室的实施方案》,将社区法官常驻社区工作模式制度化、规范化,形成社区法官定人、定时、定点常驻社区的“三定”工作模式。明确社区法官主要进行法律咨询服务、法治宣传、调解纠纷、听取基层群众意见建议,下沉司法资源,为社区群众提供“一站式”司法服务。二是助推普法宣传常态化。组织社区法官到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向社区居民介绍相关案例,解释相关法律规定,并积极选取典型案件开展巡回审判,满足社区居民的法律需求。自社区法官工作室设立以来,共为700余名群众提供法律宣讲、规范指导等诉讼服务,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学法、懂法,从而尊法、守法、用法。三是助推人民调解专业化。加强与社区居民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的协调配合,吸引各类调解组织和调解人员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不断拓展社区法官工作室职能,力求深入对接社区及群众需求,形成工作合力,共化解矛盾纠纷30余起,解答群众疑问1200余个。同时积极为调解人员提供平台技术运用、调解指导、法律咨询等司法服务,持续丰富调解资源。四是助推调处纠纷精准化。向群众发放《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宣传手册,积极引导群众通过调解平台在线化解矛盾纠纷。对于社区调解组织未能调处,且愿意在社区法官工作室调处的民间纠纷,实行预收案,对案情简单、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纠纷就地进行诉前调解,调解不成功则按规定移送法院进入立案审判程序。通过与社区共享矛盾纠纷信息和社会不安定因素,力争对潜在的矛盾纠纷早发现、早疏导、早化解。五是助推民意沟通阳光化。社区法官深入基层一线,利用社区法官工作室接待群众、调解纠纷93次,围绕基层司法需求,及时收集人民群众对司法服务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及时发现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为持续提升司法服务水平指明方向。结合审判工作,围绕社会管理中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对于收集到的意见建议由社区法官通过信函回复、实地回访、组织座谈等方式向群众反馈,争取理解和支持,增强司法公信力。
(审判管理办公室 周凤;立案庭 刘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