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发挥人民法庭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最前沿的作用,扎实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2024年6月13日上午9点,前锋区法院代市法庭干警正驱车前往代市镇围坪村,准备巡回审理一起赡养纠纷案件。
承办法官不停翻阅着案卷,心里却在担忧着,“这次可一定要顺利帮郑老太解决她的忧心事......”
郑老太的忧心事:
自2023年1月郑老太的丈夫去世后,四个子女就自己的赡养事宜达成了协议,协议约定从2023年2月1日起由大儿子陈某明和小儿子陈某义轮流照顾和赡养郑老太。
原本应该安享晚年的郑老太最近却一直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原来,按协议约定从2024年5月1日起应由小儿子陈某义照顾赡养郑老太,但是陈某义却在此时拒绝了履行赡养义务,两兄弟为此多次争执不下。
面对两兄弟的互相推诿,郑老太心生凉意,无奈之下,向前锋区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决其四个子女轮流按月承担赡养照顾义务并平摊其生病住院所花医疗费报销后的部分。
对父亲的不满成了赡养母亲的阻碍: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及时与郑老太的四个子女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了解到郑老太的四个子女竟均是因为父亲生前的偏心,而对母亲郑老太心有芥蒂。
赡养纠纷,矛盾看似琐碎细小,但内在的纠葛千丝万缕。看似简单的“偏心”两字,却是四个子女的“心结”,但四个子女对其父亲的不满不应该成为赡养母亲的阻碍。
法庭认为,直接判决并非上策,反而有可能激化升级矛盾。于是,法官联合驻庭调解老师以及当地村组干部到了郑老太家中,开展调解工作。
亲情的裂缝终得以弥合:
庭前调解初始,一家人争吵不断,相互指责,对立情绪严重。本着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原则,承办法官巧妙地采取“背对背”调解方式,对双方当事人进行逐个谈心、耐心疏导,从法律、道德和伦理的角度进行劝解。
“你们每个人都说父亲偏心,却说不出父亲究竟偏心于谁。可能你们的父亲在有些做法上欠妥,但现在你们的父亲已然去世,你们不应该因父亲的过错选择不赡养母亲,更何况赡养父母本就是应当履行的义务......”
在承办法官的轮番劝说下,四个子女逐渐放下了对立情绪,一家人的心结也得以消除,亲情的裂缝也得以弥合。最终,在承办法官的主持下双方自愿达成一致的调解协议。
自此,郑老太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承办法官担忧的心也舒展开来。
“经过此次巡回审判,对于类似纠纷的法律规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今后开展相关的调解工作十分有帮助。”当地村组干部表示。
近年来,前锋区法院代市法庭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心用情调解家庭纠纷,化解家庭矛盾,修复亲情裂痕,促进家庭和睦,积极助力基层社会治理。